Posts

社会----面子与里子

 自己在家批评孩子怎么说都行,当别人一指出你孩子哪里做得不对马上就翻脸,为什么? 你说我的孩子,那是否定我的面子,我让你说下去别人就会认为我没有实力,所有人都会来欺负我。面子最后就是里子,没有面子就是没有里子,没了面子说明你没有实力了,弱肉强食的社会别人就会欺负你,有实力谁都不敢碰你。当大家一发现你没有实力了,大家都开始欺负你,你放在院子里的东西会被偷走,没有面子就是没有里子。

目前各种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技术

  本期最佳MVP:Winston Zhu观点:我想通过解释目前各种冠状病毒的接种技术来证实中国目前疫苗的低效率和疫情的情况。 1、Astra Zeneca/Johnson & Johnson:病毒载体疫苗,通过用腺体病毒作为载体并射入宿主细胞产生抗原的基因程序。和病毒复制的原理一样,但由于基因程序经过修改,宿主细胞只会大量生产抗原而不是病毒。因此,可以促使免疫系统大量产生抗体。基因程序与载体面对病毒变异也容易复制,更改。 2、辉瑞/moderna:mRNA疫苗,和载体疫苗一样但是不需要载体(输入方式更直接),一般通过分子或基因枪直接射入宿主细胞。也同样能让免疫系统大量产生抗体。基因程序面对病毒变异也容易更改。 3、科兴/国药:灭活疫苗通过用被杀灭的病毒产生抗体。但因为抗体的产生和病毒威胁的严重性成正比,利用被杀灭的病源通常产生不了大量的抗体。必须要打3针左右才有可靠效果。面对变异的病毒,得需要从新栽培。 这还没考虑到技术以外的因素,国药作为国企它的行政效率和质量保证与辉瑞,moderna和Astra Zeneca没得比。与此同时,中国科研体系的腐败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再加上民众对国产疫苗的不信任,导致生产和打疫苗的效率也受阻。 总结:接种技术效率低,科研和行政效率低,打疫苗的效率也低。因此,中国的疫情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控制。

表扬

 “被父母保护的很好,很单纯,不知人间险恶” = “被父母 PUA 的很好,完全没有自保能力,也不相信自己有自保能力,很适合被老公接手继续吸血,一女两吃” 哼,只能用来“表扬”女性的,肯定不是什么好话。

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守节】 在《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中,讲到宋代的丧偶女性一般都会再婚。法官对一位曾有过三个丈夫的女性区氏的判决是“或嫁或不嫁,惟阿区之所自择,可也”。 宋代虽然理学发达,学究们反对寡妇再嫁声音貌似很大,但实际上起到的作用非常小。真正使女性们普遍选择守节的,是元代的制度。 张彬村(1999):《明清时期寡妇守节的风气:理性选择的问题》讨论了这个变化。 蒙古统治者建立元朝后,把游牧民族的婚姻制度强加在农耕的汉人社会,使得原本属于妇女的人身权、子女权、财产权转移到夫家。这项制度上的转折,让元明清的丧夫妇女被迫选择守寡,因为这么做最符合她们的利益。社会、人文、(尤其是)经济的转变,让明清妇女更容易守节。换言之,明清的守节风气,是汉人的婚姻制度被外力扭曲后,妇女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也可说是蒙古与汉人婚姻制度的混血产物。 蒙古统治汉人之前,如果女儿婚姻不美满或女婿死亡,原生父母或祖父母可以替她安排再婚,或让女儿回家居住(归宗)。换言之,元代之前妇女的人身权,基本上属于本家或自己。 蒙古人引入的婚姻制度,对元明清产生强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妇女的孝顺对象,从本生父母转为丈夫的父母(公婆):寡妇在夫家守节,而不在本生家。换言之,元明清妇女的人身权,已从本家转到夫家,寡媳有孝养公婆的义务。 2)宋代妇女的财产权,不会因结婚而受损。元明清的妇女已无财产承分权,若寡妇要再嫁,财产必须留在夫家。换言之,妇女结婚后就把财产权转渡给夫家,失去财产的支配权。但寡妇只要留在夫家,就可以保有嫁妆与从夫家得到的财产。 3)宋代丧偶妇女再嫁时,有权带走子女,元明清的妇女必须把子女留在夫家,子女权属于夫家而非母亲。简言之,元代的新婚姻制度,让妇女失去了人身权、财产权、子女权。 为什么会这样?蒙古与汉人的婚姻制度有三项差异。 1)蒙古采一夫多妻制,汉人采一夫一妻制。汉人可以有妾,但妻妾的身分有嫡庶之分;蒙古人的多妻制下,诸妻的地位一样,可以赠妻或卖妻。 2)蒙古讲究对女方的聘礼,但女方无嫁妆;汉人的聘礼较象征性,但讲究嫁妆。蒙古婚俗重聘礼,这是买婚习俗的延绩,用以补偿女方家庭的损失。汉人重嫁妆,等于是得父母那里提前继承财产;带去夫家的嫁妆,也有保障基本生活的用意。 3)蒙古人行收继婚(例如兄终弟及),汉人祝之为乱伦。 为什么蒙古行收继婚?因为妇女结婚后被视为夫家财产,丈夫身故后不能离开

显微镜下一只蚂蚁的脸 精致 鲁迅 佛教 猫

Image
 

科学论证,躺平后,受到的压力确实最小

 科学论证,躺平后,受到的压力确实最小。 整个社会在内卷,自己不站在前面就会追在人群的后面的恶狗给咬死,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社会,谁想要安于现状,就会被社会淘汰,没办法,想要通过某种技能,学会后就躺赚的模式基本上不可能,即便是在交易市场,也是要不断的内省自己的技术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做事风格,等等

《使女的故事》他们只用了6步,就使女性沦为行走的子宫

  《使女的故事》创作于1984年, 阿特伍德曾在西德小住过一段时间,并且去了柏林墙的另一边,体会了另一个世界。这段经历使得她不由得想起《1984》之中的细节,所以开始写这本反乌托邦小说《offred》,1985年秋天,这部小说改名为《使女的故事》在加拿大出版。很快,英国、美国也相继出版。 1990年《使女的故事》被改编为电影在美国上映,获得了第4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但却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整个90年代,经济向好,生育率也稳定,没有人觉得影片里的事会和自己的生活有关。 2017年,制作精良的美剧《使女的故事》却激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时光走进21世纪17年后,人们惊异的发现,食品、环境的污染,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某些国家和地区宗教的极端分子不允许女性读书、认字,物化女性,居然在《使女的故事》中都能找到影子,这才细思极恐。 这本书出版于1985年.当时的人工受精和试管婴儿远远没有如今普及,所以很多初看《使女的故事》这部剧的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采用人工受精和试管婴儿等人工干预技术提高生育率呢?一来和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有关,二来,基列国信奉的宗教不提倡过度的使用科学技术手段,他们认为正是现代工业和科技污染了环境,造成了人类面临的恶劣局面。 也幸亏他们不愿意多使用科技手段,不然各大车站、地铁都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使女耳朵上的标志再自带定位系统,这些可怜的使女才真正是插翅难飞呢。 在剧中,那些男权社会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将女性物化为生育奴隶的呢? 第一步,当这群未来基列国的掌权者还只是美国的宗教激进份子和社会活动家时,他们宣扬的理论是,出生率已经降了60%了,而且健康新生儿的成活率也非常的低,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环境的污染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罪魁祸首还有那些生产节育用品的公司以及帮助人们流产、做男性节育手术的诊所和个人。 提倡生育,是关乎到这个国家的未来。不利于生育的事物都应该有所限制。 基列国因给人做过流产手术而被吊死的医生 听上去很对啊,所以,避孕药、节育手术、流产都被严格限制了,甚至一些诊所被关闭、被处罚。已婚已育的女性购买避孕药要必须经过丈夫签字才能购买。 第二步,一定要照顾和呵护好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 太对了,没有人会有异议。毕竟一个健康孩子的出生,是父母提心吊胆通过那么多检查,多么的不易啊。所以,对于孩子生病这件事,学校、家庭都必须足够